本文作者:nihdff

红山文化石峁遗址,红山文化石峁遗址介绍

nihdff 04-13 6
红山文化石峁遗址,红山文化石峁遗址介绍摘要: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红山文化石峁遗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红山文化石峁遗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请问中华民族发源地在哪里?蚩尤和黄...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红山文化石遗址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红山文化峁遗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请问中华民族发源地在哪里?
  2. 蚩尤和黄帝谁才是现在中原人真正的祖先?
  3. 良渚古城超越了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你怎么看?

请问中华民族发源地在哪里

中华民族是多元起点。就北方来讲,主要有两大文化,一是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一是黄河下游的大汶口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发源于关中华山;大汶口龙山文化发源于泰山。我们常说的炎黄蚩,炎黄源自仰韶文化;蚩尤源自于大汶口龙山文化。之后的夏周源自炎黄华夏文化;殷商源于蚩尤东夷文化。

汉族是西汉以后才把汉朝统治范围之内的民族称汉族。在汉朝还没有行成的数万多年前,海拔高程五百米以下的地区,还处在汪洋大海之中。这个时期,生活在西海地域的古羌人由西向东漫衍,并不断的分支,分化到各地域和不同特色的民族特点并独立的生活在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这种朝着各个方向迁途的古羌人,才有了后来的整个东北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文化特色。包括中华大地上的所有人类。当然这是一个慢长的过程长达万年以上的历史衍变。这就是古羌人。而后来的羌族,就是迁途过程中没有全部离开的羌人。这部分羌族后来产生了伏義、女娲、炎黄、大禹等等。

红山文化石峁遗址,红山文化石峁遗址介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东北,是华夏文明的唯一发源地,华夏的发展并非像现在一些专家所说的多源头,应该说是一源多级,一源就是一个源头,多级就是源头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兼收并容,形成新的文化。

这个源头就是今天的我国东北部地区,我这么说,一定会有无数人嗤之以鼻。从上小学开始,教科书就教育我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华夏民族的起源在黄河中下游流域,我们祖先在这里创造了璀璨的文明。

可是随着年龄夫人慢慢地增长,却发现我们很多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却有很多的漏洞,不能自圆其说,举个例子吧,关于炎黄帝与蚩尤之战,我们的教科书说法有两种——“逐鹿之战”和“涿鹿之战”,不过这两种说法的发生地都是今天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涿鹿县,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区别没有?答案肯定是有的,而这一字之差却差之千里。这里只是简单地说一下,按照史书上说,炎黄帝与蚩尤生活在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的今河南山东地区,为什么会跑到一千五百里之外的涿鹿一战?战争需要物资,不要忘了当时还是在原始社会下,生产力低下,加上路途遥远,根本支撑不起这样的战争,再说跑那么远,自己的老窝不要了吗?

红山文化石峁遗址,红山文化石峁遗址介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三人之间的战争应该用“逐鹿之战”才是最符合当时历史环境的,逐是追逐的意思,当时古人虽然进入了农耕时代,但不代表放弃了渔猎,而鹿是最好的***对象,几方正在因为***是追逐鹿群过界引发的战争。本人曾写文章中专门阐述过,这里就不详细再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还有关于大禹治水黄河的历史,黄河之宽,作为大禹时代,再将黄河水引到渤海,这是不是痴人说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是这样写道:“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黄河入渤海,怎么还能再出海外?所以这古渤海并非是今天所认知的渤海,而是一座浩瀚的大湖,所以大禹治理的并不是黄河。

那么本人说华夏起源于东北有什么依据吗?在三千年前东北的气候宜人,非常适合人类发展,当时的东北气温就相当于今天的黄河中下游,温暖而又湿润,四周环有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燕山,中间是广袤的东北大平原,大小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即可农耕又可渔猎,要是放到现在绝对可以拿到联合国最适合人类居住地奖项。

红山文化石峁遗址,红山文化石峁遗址介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现代,在东北考古发现中,辽西8000年前的查海就已经种植黍米,7000多年前的沈阳***遗址中也出土了的黍米,而其它地区最早发现的是6000多年前的半坡遗址;在黑龙江地区也发现了8000多年前的黍米及7000多年前的水稻。

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唯一将玉和文化紧密联系的国家,现在国内发现最早的玉器都是在东北,来自吉林省白城双塔文化遗址出土一件上万年前的玉环;来自9000多年前黑龙江小南山文化的玉器;8000多年前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文化的玉器。

不懂历史,说了半天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原,那中原一词最早出自那里?!又指的是什么?好好学习了在讲。中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如《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之”;《诗经·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这些是“中原”一词最早的出处。诗经成文在哪里,在秦关中地域。把河南指为中原是宋以后的事。你好好去学习学习历史,在班门弄斧吧。

中华文化的起源现在有多种争论,其中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多点起源论。就华夏文化起源来说,关中以及关中以北的黄土高原。炎帝起源于今宝鸡一带,黄帝起源于关中以北的黄土塬上。两帝顺渭河而至今中原,形成华夏文化的轮廓。

蚩尤和黄帝谁才是现在中原人真正的祖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两个名词:“黎民百姓”和“炎黄子孙”。

一、“黎民百姓”

相传上古中国分为***,当时根本就没有中国一说,***被称为“九黎”。而九黎的首领正是蚩尤。后来蚩尤和黄帝大战之后战败,***的老百姓被入侵的黄帝称为“黎民”。这与后来满人入关建立大清王朝,称呼中原人为***一个道理。

(华夏始祖蚩尤)

二、“炎黄子孙”

在《史记集解》中说道:“蚩尤,古天子”。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蚩尤并不仅仅是***的首领,其实蚩尤就是炎帝。后来蚩尤战败被炎帝杀死,***的老百姓都不服从黄帝的统治就纷纷造反,黄帝为了控制局势,就命画工画出蚩尤的画像,由于形象威严逼真,***的百姓均以为蚩尤复活纷纷朝服黄帝。呵呵,黄帝早知道宣传的力量。

古代人在祭祀祖先的时候都是祭奠的蚩尤,汉高祖刘邦在起义反抗暴秦的时候也是祭拜的蚩尤。

从以上的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蚩尤才是华夏民族真正的祖先。

这事吧!咱们分几步来说吧!

第一、两河流域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为史前,史前时代是没有文字记述的,史前发生的事及人物是无法直接考证的,唯一的就只有世代口述的传说。

我说句你们非常反感不爱听的一句话,其实蚩尤与黄帝都不是华夏中原人的先祖,燧人氏 才是华夏中原人的始祖。燧人氏约公元前10000年 在位110年,上古时代,商丘称燧明国,燧人氏风姓,燧明国今河南商丘。

燧人氏在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创造发明者,燧明国有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其间。有鸟啄燧木,粲然火出。燧人氏顿悟,遂折下燧枝钻木取火。因此,商丘是燧人氏最早开始人工取火的地方

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位列三皇之首,尊称“燧皇”。 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

第二、华胥氏,伏羲氏约公元前7724年,在位118年。

这次陕西黄帝陵公祭活动选择了全国各地五大遗址来***集五色土。 文中说:本次五色土***集地的选择经过相关考古专家考证,工作人员分别将前往陕西省西安市杨官寨遗址***集黄土、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文化遗址***集红土、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马家窑遗址***集白土、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文化遗址***集黑土、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公园***集青土,随后把这些土壤带回黄帝陵景区,与黄帝陵轩辕圣土汇聚成“五色土”祭祀黄帝。我认这样祭祀黄帝为很不适合应当说中国西安半岥遗趾是属于仰韶文化,而且正处在母系社会中,应当是中原人先祖,黄帝是父系社会是中原文化的侵略者,大汶文化是蚩尤的祖先,应该是山东祖先,比黄帝早了几千年,黄帝入侵中国东部不但摧毁了山东当时文化,而且杀了蚩尤,斩其首,以其皮为鼓,以其骨为鼓錘,使山东当地民族背井离乡向南逃跑,成为苗族,用祖宗祭十八代灰孙子,本未倒置,红山文化年代更早是龙文化的发源地,用龙祖祭龙孙更是犯上,屈家岭文化是神农氏族年代也更早,在黄帝入侵后屈家岭文化由长江北转移到长江南现湖南地区,马家窑文化更应是中国人文始祖之一;用祖祀子孙是中国第一笑话,周朝以后才渐渐有所谓炎黄之称,那时离黄帝时代起码有二千多年近三千年,说自己是黄帝子孙某某代,都是在自己脸上贴金,宣自己是正宗心帝王之后,但始终推翻不了炎帝在中国历史地位!写于清明

1 我分析认为蚩尤是父系D染色体,和日本虾夷人以及***D系的同源,其实也是中国的土著。

2.在山海经讲述夏初的情况,已是炎黄蚩尤之战后五百年,在东部和南部,还有很多人色黑多毛的国(海外东经: 黑齿国,雨师妾,毛民国,劳民国;海外南经: 厌火国,不死民,焦侥国),也是父系D族同源族群。

3. 蚩尤为黎族首领,活跃在东部。三苗族为蚩尤的继承者(山海经中没有讲三苗族人黑,但苗毛通用,是否真的是三毛,不可知)。三苗为现在苗族先族(但苗族已是O3主体了)

4 黄帝是父系N染色体,在我其他一族五部的分析中,以伏羲的羲为族称的在红山文化后以炎帝黄帝太昊少昊帝俊五部进入中原。

5 该族系的直接继承人是夏人。另一支是匈奴人(父系N,C,R)。

6 我们中原人血源上的祖先,最大份额的是华胥氏华族,父系贡献O3。是比N系要早的土著。他联合N族,清理了D族。然后以人口优势稀释了N族,最后同化为汉族。

7 我们文化上祖先,是N系的炎黄。从黄帝到商朝,用1000年的时间打下了文化的基调。

上述是我的个人观点,非官方学说,供大家开拓思路。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陕西黄帝陵公祭活动选择了全国各地五大遗址来***集五色土。

文中说:本次五色土***集地的选择经过相关考古专家考证,工作人员分别将前往陕西省西安市杨官寨遗址***集黄土、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文化遗址***集红土、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马家窑遗址***集白土、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文化遗址***集黑土、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公园***集青土,随后把这些土壤带回黄帝陵景区,与黄帝陵轩辕圣土汇聚成“五色土”,在黄帝文化中心进行集中展示,表达“寻根祭祖、慎终追远”的美好愿望,彰显轩辕黄帝“人文初祖”的历史地位。

言归正题,中原人的祖先到底是谁呢?

上个世纪初,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位于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发现这个遗址。通过对出土文化分析,发现这是属于一种“彩陶文化”。而在后来瑞典人安特生又在中亚等地发现了类似的“彩陶文化”,所以安特生认为“中国文化西来说”,这在当时一度占据了主流。

我们中华文化怎么可能是“西来”呢?这在中国的考古界引起了一片反对之声。直到有一天在山东发现了大汶口遗址,这里属于“黑陶文化”,它的制作工艺十分发达,最薄处可以达到0.3mm。他的发现直接打破了“文化西来说”。所以山东又被称为“以泰山为中心的东夷文化”,他是我们国家历史悠久的祖先之一!通过考古分析,东夷集团再向西扩展的过程中,进入到了中原河南一带,并与当地的土著进行了战争。这是中原人最早的祖先之一!

这个时候仰韶文化大量考古发现,又一次印证了“中华文化起源于本土”。《曙光初现》中这样描述“在华山脚下,我们终于找到了仰韶文化的源头”“仰韶人的一支选择在的华山脚下一片肥沃的土地,今天这地方叫半坡,是远古时代的伊甸园”。所以仰韶文化又被称为“华夏集团”,归入到了“炎黄文化”之中。

通过对仰韶文化的分析,我们发现仰韶文化是以陕西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中原地区靠近陕西省的遗址密度比较大(如灵宝),远离陕西的(如郑州)就非常稀少。这也说明了“华夏集团”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中准确的定位!

而仰韶文化的一支,进入到了河北地区“与强大的红山文化所碰撞”,重新组成了“红山文化”,后来河北的红山文化也一度占领了中原地区。


所以中原人的祖先,首先应该是以山东泰山为中心的“东夷集团”首先进入,而随后又被以陕西华山为中心的“华夏集团”所占领。最后被“红山文化”“黎苗集团”等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共同组成了中原文化!


良渚古城超越了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你怎么看?

历史上的文明要有物质来印证,夏商周的夏至今在考古上还没有发掘出实物来印证夏这个朝代,只是文字上的记载,所以夏及夏以前只是传说。良诸古城发掘出来的实物已经有可以印证我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还有文明要有文才会明。河姆渡文化虽然也有5000年,但只有形象,如刻在黑陶猪纹钵上(如图下)。

但良诸文化已经有了文字的雏型。就说猪这形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捕获的许多猎物因为吃不了而先养起来,渐渐地就产生了原始畜牧业,猪是较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5000年前良诸人就已经用玉石把猪的形象抽象出来做成艺术品并刻上图徽(图二)可以想象我中华的文明己达到多么的高度!

玉石雕刻的猪不但有图徽,还有雕刻成如我们现在读书人所用的文房四宝之砚台一样(是不是砚台待考)。可见良诸人良诸文化的伟大!(图三)
隐约间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只猪刻有文字的形象,但这个要专家去破解。好了,以上就是对良诸文化的一点见解。

怎么看?当然热烈鼓掌,祝贺了。

不过,插播一条广告。

祝贺良渚遗址申遗成功。[鼓掌]也期待与“良渚遗址”同在“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的陕西“石峁遗址”加油。

陕西石峁遗址距今4300年,遗址面积425万平米,是中国最大的史前文明的城址。拥有内城、外城、金字塔式皇城台、瓮城、烽火台、皇城大道、四座巨型城门、四周另外有十几座卫星城、宫殿基址、祭坛、马面城墙、城墙纴木技术、青铜作坊、大量玉器、石刻龙、彩色壁画、牙璋、鳄鱼尸骨、甲骨、鸵鸟蛋、……。

自2014年发掘以来短短几年已经颠覆中国建城史的多个记录。

与良渚遗址同时选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都邑遗址。石峁遗址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以及“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2019年5月,石峁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英国每日邮报专题报道过。

希望下一个就是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红山文化石峁遗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红山文化石峁遗址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yishiye.com/post/11104.html发布于 04-13

阅读
分享